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

背對問題思考的心得


1、為何使用它(Why)
分析的目的:為了測試解決方法,而不是放大問題。

2、這是甚麼(What)
背對問題的思考:從野心和目標出發,焦點放在可能的解決方法。
解決問題的關鍵,不是面對問題窮追猛打,而是反過來「背對問題」思考——想清楚,我的目標是什麼?如何不卡在過程中發生的旁支情節?


3、主要應用的時機(When)
分析造成的癱瘓(analysis paralysis):困在資料、報表和筆記中無法脫身。
想個好主意固然是好事,但後續卻需要不斷接受質疑和修改,才會趨近完善。

4、誰適用該方法(Who)
被問題困住,一直無法找到解決方法的人。

5 如何使用(How)
問題的解答是在許多步驟之中,設計→調整→修改,並切剖出來的。
把事實(資料)轉化成解決方法需要的邏輯。
分析架構:從最後面開始,倒回來做。分析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
分析架構的三種類型:
l   問題處理法:把目標細分為一些次問題。
l   解答處理法:對一套假設性的解決方法進行測試。
l   步步為營處理法:把解決方法分割成一連串按時序進行步驟。

6、運用在甚麼地方(Where)
找尋解決方法、創新。

7、應用的範例
教導小孩子了解數學"垂直"的概念
我的目標是什麼:讓小孩子不被抽象的定義解釋嚇到,找到一個方法可以讓小孩子更容易解釋和接收的講解方式。
l   問題處理法(把目標細分為一些次問題)
a、甚麼方法可以擺脫抽象的概念,以具體的形式來講解?
假設性的解答─以生活的實例來教學。
b、甚麼方法可以更讓小孩子更有興趣學習?
假設性的解答─以畫圖或遊戲的形式教學。
c、甚麼方法可以更讓小孩子更容易理解?
假設性的解答─舉日常生活常遇到的例子。
綜合以上的假設,得到一個解決方法:舉生活中的生日蛋糕為例,已對切成四個相等的等分,得到四個直角,來解說垂直的概念。並且以畫圖的方式呈現。
l   解答處理法(對一套假設性的解決方法進行測試)
實際畫圖講解時,發現小孩子須對圖形有一些概念;如對圖形還未建立概念,須以實物(如積木)來實際的操作。
綜合以下的發現,決定先以積木的實務教學為主,然後搭配圖形教學為輔。
l   步步為營處理法(把解決方法分割成一連串按時序進行步驟)
兩個方形積木拼成一個大方形積木→介紹水平線(180) →對切成兩個相等的等分→得到兩個直角(90)→解說該條切割的線就是和水平線呈垂直→
接著以畫圖的方式表示,如下圖:
  

補充資料:
時序性的解決問題法(典型的):定義問題→進行分析→評估建議。
判斷和簡化(reduction):將複雜的事項經分析簡化,由最基本元素的性質去瞭解整體事項變化原理。
干預:為求改變為作的作為。
干預清單:列出干預的清單,干預清單就緒,溝通時便可發揮輔助的功能。
變革的管理技術,徹頭徹尾就是干預(行動干預)

「背對問題的思考」,為什麼能幫我們找到目標和方法?
  舉個例子:如何讓店內商品擺設的效能提高?提高坪效?
  大學或商學院裡學到的解決問題模式,通常是先列出所有會影響擺設效能的因素。於是一份長清單出來了:產品類型、折扣比率、商店位置、擺設當天是星期幾、持續擺設時間、平面媒體的幫助、品牌的品質、商品貨源供應、擺設面的數量、商店的大小等等。學術研究顯示:你總共可以列舉一百零八個因素。天哪!
  傳統的問題處理法,風險在於可能膨脹成無盡的問題和次問題清單,你反而額外又多花了一番排定優先序和篩選的功夫。
l   主要的重點:
一、問題的分析架構只有三種:問題處理法、解答處理法、步步為營處理法。
二、什麼時候、該運用哪種架構,才是最適當的。
三、如何提出為數不過多,且可行性高的假設性辦法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